哈佛研究: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不是游戲,而是父母的“放縱”

生活當中,很多孩子變得癡迷手機,喜歡手機里面的游戲,往往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所以很多家長開始擔心,想要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的癮。但往往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導致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沖突。

事實上,很多家長不了解的是,毀掉孩子的根本不是手機,也不是游戲,而是家長對于孩子的“縱容”。

哈佛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示,很多時候毀了孩子的并不是人們以為的手機或者游戲,而是和孩子的父母有著很大的關系。

父母的“縱容”,讓孩子在癡迷手機上越走越遠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對手機或者游戲上癮之后,就會讓孩子遠離這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東西,或藏或扔,不讓孩子接觸這些。

但是這卻會更加激發孩子想要玩手機。

心理學方面的“禁果效應”認為:當制止的理由不充分時,會引發人們更加強烈的探索欲望。

大多數家長面對孩子玩手機玩游戲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縱容”:

因為孩子會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更加肆無忌憚的進行玩手機玩游戲。

家長想要制止孩子玩游戲,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為什么玩游戲、玩手機。

1、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

很多人表示現在孩子在玩手機方面的學習能力非常的強,有不少人曾經看到三歲左右的兒童在手機上指指點點,甚至比年長的大人還要更加融會貫通一些。

孩子玩手機玩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對家長行為的一種模仿。

很多孩子原本是不懂得手機和游戲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依照大人經常玩手機玩游戲的行為,導致了孩子也進而

進醒了玩手機、玩游戲。

2、因為缺乏父母家長的陪伴

不少孩子因為缺少家長陪伴而只能將空閑的時間進行轉移,在現代社會當中,最能夠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莫過于手機和游戲之類高智能產品,于是也就早就出很多家長發現不少孩子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手機和游戲方面。

事實上,如果家長能夠勻出多一些的時間陪伴孩子,很少會有孩子,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一些游戲和手機方面。

3、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支撐點

這一點在很多層面上遇上一點有相同的地方。總體而言就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內心自卑、缺乏自信等,所以渴求在手機和游戲方面找到心理層面的支撐,讓自己能夠找到時間寄托的地方。

于是家長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將大量的時間和情感花費在手機上,而不愿意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產生交流和互動。

1、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家長作為孩子的主要養育者,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與愛。

Rudolf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曾提到,兒童在成長階段所追求的依賴性目標,后來被孩子所認識的依賴性類型主要分為4種,分別是:安全型,逃避型,混亂型,分歧型。安全型的孩子在其中會感到安全并被接納,進而產生自我向上的品牌形象,長大后會有很強的社交發展能力和認知能力。

家長應在孩子成長階段給予一定的照顧,與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與孩子進行大量的互動交流,這樣才能對孩子的發展方向產生積極主動的危害。

2、家長規范自己的行為

雖然在現代社會當中,手機已經成為每一個成年人必備的物品,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當中,很多成年人都會手機不離身。

但是,作為已經成為家長的成年人,應該懂得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給孩子形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在手機方面,可能在工作當中家長不可避免的需要拿著手機,但是當回歸到家庭的時候,在孩子面前,家長應該盡可能的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以免讓孩子產生模仿的行為。

3、引導孩子建立正常社交

很多孩子依戀手機和游戲,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支撐點,不能和其他人建立成為正常的社交,所以才需要在手機當中找到撫慰。

家長可以在日常當中注重對孩子的社交建立,多讓孩子與外界建立交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抽出一些時間帶孩子去拜訪親朋好友、去旅游、去學習等等。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情感支撐時,就會減少在手機和游戲上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