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 《寒風吹徹》中寫道: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年紀漸長,經歷愈多,慢慢意識到,人生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匆匆過客,誰也靠不住。

於是變得越來越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開始集中時間和精力追求自己所想,不在人情世故中沉浮,也學會藏起內心的創傷。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從喋喋不休到沉默不語,從懵懂無知到通透成熟,一個人的改變不是突然發生的,獨來獨往,遠離熱鬧,往往就意味著這三件事。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不想浪費時間和精力

年輕時,熱衷於社交,能說會道只為維護好人際關係,心裡也藏不住事,逢人就說,遇事就吐槽,卻發現說得再多,問題不會迎刃而解,反而消耗了自己。

後來才明白,與其浪費時間向別人傾訴,得到幾句敷衍的回應,不如用這些時間去追求自己的想要的,做更有意義的事。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的克里斯,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他沒有逢人就訴說不幸,而是咬牙挺過難關,在凡事倒霉的時刻,他沒有解釋抱怨,而是調整心態繼續討生活。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大家都不看好他要當一名股票經紀人,他沒有反駁,在巨大壓力之下,仍舊奮力追夢前行。

他沒時間在意別人的看法,把所有氣力放在孩子和工作上,終於扭轉命運正式成為股票經紀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獨自含淚鼓掌。 時間寶貴,不能白白浪費;精力有限,不能隨意損耗。

真正的智者,懂得把嘴巴閉上,把精力留給自己,在默然獨處的時間裡,自我探索,暗自承擔,活出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突然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意味著他變得成熟活得清醒了,內心也變得比以往更強大了。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認知和心智超過周圍的人 明白多說無益

有句話說: 「人一旦看透了就會變得沉默,不是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逢場作戲的興趣。」

與人相處,思想在同一層次,認知在同一水平,才能有說不完的話題,有聊不完的事情,否則,費再多口舌都沒用。 在熱播劇《愛的二八定律》中,老闆娘唐伊慧每次出場都是八面玲瓏,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看似熱情又能幹,但並未得到客戶真正的信任。 相比之下,丈夫金城就穩重可靠很多,對於高調的客戶總能一語中的直擊問題核心,遇到困難也是當機立斷做好部署,少說多做,比起妻子的舌燦蓮花,客戶更相信他,同行更敬佩他。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人浮於世,滔滔不絕是本能,話不多說才是智慧。

看透了人際交往的本質,越來越明白最舒服的關係就是三觀一致、同頻共振,明白你的人無需多言,不認可你的人多說無益。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層次不同,無需較勁,專注於自己的行動,深耕自己的能力,才是明智之舉。 當一個人變得不願多說,不強融不合群的圈子,那意味著他領悟了人生真諦,不在別人嘴裡淪陷,只在自己心中修行。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內心受過創傷和打擊 再也不願敞開心扉

人一旦有了無法言喻的傷痛,若沒有及時排遣負面情緒,治癒傷口,尤其是沒有得到身邊最親的人接納和理解,很容易心中鬱結。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小說,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不是一個唯美的愛情小說,而是心疼到滴血的真實故事。

小說中的女孩房思琪在13歲那年,被人面獸心的補習老師強暴了,聽話的思琪不懂反抗,但也不想順從,她鼓起勇氣想告訴媽媽,試圖探探口風說:「聽說學校有個同學跟老師在一起。」

但媽媽的回答是:「這麼小就這麼不正經。」 從此思琪不說話了,並且決定一輩子都不說話了,只能繼續忍受傷害和屈辱,這個活潑的女孩之後心理崩潰,抑鬱成疾,始終走不出陰影。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張小嫻曾說: 「沉默是無法掩飾的失落。」 深以為然。

生活中的一些人,遭遇過重大創傷和不幸,或是被無情打擊過,因此關閉了心門,不再輕信任何人,不願再對誰敞開心扉。

深知人心複雜難測,也明白世上沒有感同身受,與其揭開傷疤把心事訴說,被人嘲弄,還不如默默隱藏,獨自承受。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斷絕與人來往,也許她的內心充滿無助和煎熬,往往意味著她想把自己封閉起來,避免再面對新的傷害。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人們常說,群處時守住口,獨處時守住心。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一些人變得不愛說話,也不想跟人來往,不必追問或詫異。

他們只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上,不想多說;只是有了更深的認知,明白多說無益;又或是受到了重大創傷,害怕訴說。

一個人變得不想說話,也不願跟人來往,往往意味著三件事

生命之中,人來人往,等經歷一些事後,我們終將明白,淡然處之,自己亦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