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說,發現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自己好像變了個人。
幾乎每天都要問兒子好幾遍:「你功課做了沒有?」
有時孩子明明已經做好了功課,自己還是會忍不住去問。
哪怕是放長假,也會每天都問一次:「你功課做完了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就開始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了。
好像過一會沒看到孩子,一見面就會說了出來,如同一句問候語。
其實只是每次聽到這句問候語,孩子大部分都會不開心,有時還會很生氣地說:「早就做完了,為什麼還要一直問我。」
有時乾脆不理,埋頭做自己的事。
父母沒有得到回饋,於是又會繼續問幾句,直到孩子回答。
所以,就會經常看到不斷追問的父母,還有不耐煩的孩子。
其實父母提醒孩子學習,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應該的。
但是這樣的追問,或者說這樣的口頭禪,卻透露著父母的無力和焦慮。
當我們在追問孩子「你功課做了沒有」時,孩子在想些什麼呢?最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有爸媽會說,這是為了孩子好,是關心孩子。
可孩子並不理解,反而跟父母對立頂嘴,或者是沉默的對抗。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父母關注的點偏移了。
倘若過度地關心孩子的學業和作業,而忽視其他,孩子感受到的只會是父母喋喋不休地追問。
有很多的父母,已經很久沒有告訴孩子「我愛你」,也沒有空出時間來好好陪孩子一起玩玩,也沒有好好聊聊天,聽聽孩子的心事和想法,一直忙於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
從小學開始,甚至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在補習機構度過的。
回到家也是做各種功課,根本停不下來,見父母的時間根本不多。
而見面了,父母也忙著家事,或者忙著討論功課和學習情況,功課一做完,基本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又繼續這樣,日復一日。
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
越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少的父母,越容易問孩子「功課做了沒有」。
還有一類是焦慮的父母,越焦慮就越想追問孩子「這個怎麼樣了?」「那個做好了嗎?」
因為自己害怕孩子落後,就會逼著孩子去學很多東西。
看著滿滿的課表,心裡才感覺舒服一些;看到孩子坐在課桌前面,才覺得安心。
可是過度焦慮的結果就是會讓愛顯得蒼白,愛的能力變得缺失。
而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也許會想:「你們關心的是我還是我的作業?」
他們甚至會通過故意磨蹭來跟你抗議,表達自己的不滿。
請問問自己,是不是信任孩子?
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直信任孩子的,往往會得到一些驚喜,而且孩子也會更自信,自覺。
有位媽媽分享說:
有一天周末,兒子的作息表上寫的是上午做家務、整理房間。
那天上午我提醒他之後,他答應一聲就去了房間裡,而我就在客廳忙自己的事。
當我路過主臥的時候,發現他正在折我們的被子。
我再看看他的房間,小被子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上,這真的讓我很驚喜。
還記得他上幼兒園時,我教會他折被子,但每次他都折得很吃力。
但如今都能折我們的被子了,孩子的能力有時真的出乎想像。
所以過了幾天,中午吃完飯,我說教他洗碗。
沒想到他個頭也比洗碗池高了,教了兩次竟也能洗得乾乾淨淨的。
那接下來就多給他些鍛鍊的機會,我們也能輕鬆很多,包括在作業的安排上也是這樣。
很多媽媽問我,每天是怎麼教兒子寫作業的。
在他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因為要我們給他講解題目,所以每次都要抽時間來教。
但我們都儘量讓他自己做,不會的時候才問我們,這樣開始培養他的獨立性。
所以到了下學期,基本就是自己在房間完成,做完後再上傳上交作業,我們基本不用操心。
有段時間,因為沒有制定作息表的緣故,放學回家後,他基本就無所事事。
這樣就需要我們提醒他:「功課做了沒有啊?快點去。」
說實話,我每次提醒都覺得有點煩。
而總是被我們追問的孩子,有時也是滿臉的不情願。
就比如你沉浸在故事書的情節中難以自拔時,大人卻告訴你別看了趕緊做功課。
後來經過商量,大人和小孩一起做了學習生活作息表,接下來大家都舒服多了。
不需要再這樣催,而我們也給予了他足夠多的信任,只要他自己根據安排來,就不去干涉了。
喚醒孩子內驅力,給孩子鼓勵和指導。
對孩子信任,鼓勵他們去做的時候,還要記得,去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讓他們自己主動去做。
有位媽媽從兒子1歲多開始,就一直陪他閱讀。
到了如今,在閱讀的路上,基本不需要大人太多的推動和提醒,兒子自己會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反覆讀,也會渴求好看的新書。
從最初的陪伴讀圖開始,再到讀簡單的故事,再到讀科普、童話、兒童文學…爸爸媽媽帶他品嘗到了閱讀的甜美。
之後,就感覺兒子自己在不停地前進,有一股力量在驅動他。
在閱讀上如此,在其他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上,也希望能讓孩子自己能發自內心地去喜歡。
而我們呢,更重要的任務是激發孩子的這種興趣。
有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這句話,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適用。
我們不能總是趕著孩子去學習,而是應該多陪孩子去動手,發現勞動的樂趣,讓孩子去做科學實驗,發現科學的奧妙,陪孩子去閱讀,感受閱讀帶來的甜美。
其實,這些就是學習啊!
而在功課這件事上,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催促之外。
比如一道題有很多種解法,那就一起找找看,讓孩子得到思考後解決問題的樂趣。
而很多孩子,不做功課是因為不會,那就好好鞏固一下所學的知識。
讓孩子覺得這並不是難事,也不是自己真的不會,只是還沒有學明白而已。
有了內驅力,孩子會慢慢明白,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而學習卻是自己需要努力的事。
那孩子對待功課的態度會改變,他們會主動、認真去做。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鼓勵和引導永遠比批評指責更有效。
如何喚醒孩子的主動性和內驅力?應該是我們努力和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