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閨蜜去聽了一場家庭教育講座,主講人是哈佛才女魯林希。
由於她的成長環境和個人經歷,我覺得她講的內容有一定的高度,主要是讓父母在思維層面和認知層面去改變。
有幾點,我感覺她講得還蠻好的,今天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一、成功是不可預測的
在七八十年代,司機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掙錢也多,因為那時會開車的人少。
但是現在呢?不會開車的少,司機也就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好工作了。
以前在供銷社任職是一件很讓人羨慕的事情,但現在呢?供銷社都沒了。
仔細想想,那個時候夢寐以求的工作、行業,到現在好多都已經不存在了。
現在很多父母都在規劃著名孩子的未來,希望孩子未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或許,我們現在認為非常好的工作或行業,等到孩子們成年了,未必就是好的。
所以,這樣想來,過多的擔憂和焦慮是不是沒有必要呢?
二、成功是複雜多樣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走的也都是差不多的路線,好成績,好學校,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北大畢業生去賣豬肉的陸步軒。
當年,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然而,多年後,人家豬肉的年銷售額達到了18個億。
當然,我不是說讀書沒有用,我一直覺得讀書有用,而且人一定要多讀書。
如果,陸步軒當年不是北大畢業,或許,他的豬肉賣不到18個億。
我想表達的是,我們需要思考:成功的人生,是不是只有找份好工作這一條路?
現在,網際網路、短視頻的興起,讓很多人過上了自己想過的生活,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而且,現在學東西是如此的便利,你想學任何領域的知識,你都可以學到,清華北大教授的課,你在網上都能看到。
因此,孩子們的未來是多樣化的,他們的成功也是多樣性的。
所以,父母要重視個性化發展,拒絕工業時代的流水線思維。
三、家庭背景對孩子的影響
林希問我們在座的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在餐桌上和孩子聊什麼?
她說在小時候,她父母在餐桌上跟她聊的都是關於經濟,以至於她在大學選修經濟課程時,覺得非常簡單,因為,這是她從小就聽的東西。
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我覺得非常重要。
因為,孩子每天聽到的東西,都會慢慢形成他的認知。
如果,孩子每天聽到的都是你家長他家短,孩子的認知也只在評論他人家事的這個層面。
如果,孩子每天聽到的都是關於國家的事情,孩子以後看問題的視角就會跟別的孩子不一樣,格局也會放大。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優於學校教育。
所以,你準備和孩子在餐桌上聊什麼?
四、為人父母的4大原則
1、高質量的陪伴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上了初中,自己辭職在家,專職陪讀,孩子卻不領情,特別叛逆。
那孩子在上初中之前,你在哪裡呢?
孩子的陪伴是有關鍵期的,孩子需要你陪的時候不陪,不需要你了,你卻過來打擾,孩子不煩你才怪。
當然,這並不是說,錯過了孩子的陪伴的關鍵期,再陪伴沒有用,而是你要花雙倍的耐心和精力,甚至是更多,才能跟孩子重新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而且,這個陪伴需要高質量,是全身心地跟孩子在一起,陪他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坐在孩子身邊,他在做他的,你在忙你的。
2、尊重、尊重、尊重
父母永遠記住,孩子身上雖然流淌著你的血,繼承著你的基因,但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有區別於你的。
甚至有一天他將可能超越你。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
接納孩子跟我們之間的差異。
給予他自我選擇的權利。
耐心傾聽孩子,給他表達的機會。
當孩子有情緒時,同理他。
給孩子多一份信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和空間。
3、榜樣、榜樣、榜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們一定要記住:身教永遠大於言傳。
當孩子不聽你的話時,你要想一想,對孩子的要求你自己做到沒有?
當你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當孩子想成為你的樣子,你覺得孩子還需要教育嗎?
所以,父母要先做好自己:遵守承諾、遵紀守法、夫妻和睦、孝順長輩、認真學習。
4、成長、成長、成長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難教育,是因為,父母的步伐已經跟不上孩子的成長了。
孩子已經更新換代,而我們還在用舊的模式,怎麼能兼容呢?
所以,父母非常需要成長,跟孩子一起成長,全家人一起成長。
這樣,大家理念相同、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其樂融融,不香嗎?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生孩子?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