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到之處,有其特有的專屬美食,就拿這四大傳統節日而言,春節有年糕、清明有青團、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餅,當然,也有著各自的一些講究、民俗。

那麼,關於端午節,有什麼忌諱或者講究呢?老人雲「端午三不做」,這里所說的三不做,指的是哪三不做?
其一、端午不道快樂,而說安康。
春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以身殉國,其壯烈的犧牲,其精神,讓後世千秋萬代的後人緬懷,因此,端午節也是一個緬懷屈原的日子,是一個莊重肅穆的節日,因此,端午節不道快樂,而道安康,於此同時,有些地方,一些過於喜慶的活動,都不在端午節進行,從古至今,就鮮有在端午節結婚的,甚至在古代,端午節出生的孩子,也被認為是八字不吉。

其二、端午節不吃太多的粽子。
端午節是荔枝大量上市的時節,素有「一啖荔枝三把火」的說法,蘇東坡初到惠州,聽不懂當地粵語,寫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凡事不可過度,做人如此,吃荔枝如此,而吃粽子亦然如此,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的黏性大,吃多了會覺得黏膩,難以消化。
說道粽子,最近有一種說法,叫「不食娘家粽」,認為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所以不能吃娘家粽,其實這種說法是人雲亦雲,沒有依據的,存在誤導性。根據古籍的記載,「躲端午」的其中一個環節,恰巧是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午。例如古籍《嘉靖隆慶志》記載道:「已嫁之女召還過節」

其三、端午節不可心煩意燥。
端午節是陽氣極盛的時節,氣候燥熱,物候則五ㄉㄨˊ俱醒、蚊蟲肆虐,流傳這麼一個說法「 端午節、天氣熱,五ㄉㄨˊ醒、不安寧」,而端午節所在的整個五月,被稱為「 惡月、ㄉㄨˊ月」,其中端午節屬於九ㄉㄨˊ日( 天地交泰九ㄉㄨˊ日)之首。
早在 《禮記.月令》中,就告誡人們,在整個五月、在端午,要保持內心的安寧、在生活起居上也要多加註意,其中道:「 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

以上,便是老話「端午三不做,無災亦無禍」中的三不做,分別是不互道快樂,而道安康、不吃過量的粽子、不可心煩意燥。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關於端午節的說法、忌諱、民俗還有很多。例如有些地帶,流傳著一句俗話「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也有流傳著同樣的說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這些說法都道明了端午節前後氣候變化多端,人們要注意保暖。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一些細節,也要多加註意,例如艾草不可以倒掛、掛艾草的時間不可超過中午、五彩繩的顏色有講究,不是隨便搭配,而是有「青紅白黑黃」五色……關於端午節的說法,你還聽到過哪些?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