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婆婆害怕跟兒媳婦鬧矛盾,不樂意帶娃。而有些兒媳婦,也在放任婆媳關係的惡化,不在乎婆媳間的和睦。
但不管怎麼說,孫輩娃都是婆婆的血脈,無論如何,婆婆肯定都挺喜歡娃。
01
結婚之前,小麗管老公要了市區的房子,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還要了18萬的彩禮錢。
可是,老公發現,小麗在婚後一心只想管娘家爸媽,只奔著給娘家爸媽養老,有好事總想不起來婆婆。
於是,老公就開始分心眼過日子,連小麗生娃坐月子,老公都不讓自己媽照顧,正巧婆婆也不樂意帶娃,說是害怕跟兒媳婦鬧矛盾。所以,坐月子帶娃,婆婆幾乎就甩手不管了。
就這樣,小麗媽媽搬進了女兒家裡住,這一住就是三年。
為了少點是非,婆婆還給出錢,幫他們僱傭了保姆,每個月2000元。小麗老公認為,自己媽媽做的夠到位了。
三年後,孩子大了,小麗不那麼累了,娘家媽媽搬走了。小麗的婆婆就常來溜達,她來看望孫子,很想逗樂孫子玩兒。
可惜,婆婆卻發現,無論怎麼逗樂娃,娃只會叫「姥姥」。
奶奶讓娃喊「奶奶」,可娃每次都只會喊「姥姥」。更生氣的是,有一回,娃竟然管保姆喊「奶奶」,都不管親奶奶叫奶奶。
奶奶頓時感覺,這些年的保姆錢,全都白花了,娃是一點不感恩啊!
對著這個不會叫「奶奶」的娃,奶奶又恨兒媳的不引導,又恨娃的不懂事。
02
婆婆不帶娃,祖孫之間沒有感情,這件事該怪媽媽嗎?
婆婆不帶娃,娃跟奶奶不親近,感情不夠深厚。這時候,媽媽確實應該在中間,架起一個橋樑。
比如,媽媽要引導娃,對奶奶要有尊稱,該叫一聲「奶奶」。不過,孩子年齡較小,不太懂事,這也情有可原。
婆婆不帶娃,兒媳心裡不該怨恨。
有些婆婆不帶娃,並非是想逃避責任。比如,婆婆就是身體不好,帶不動娃了,覺得太折騰,身體吃不消,害怕生病再幫了倒忙。
還有的婆婆不帶娃,是為了避免跟兒媳婦的矛盾,害怕兒子夾在中間不好做人。
多數婆婆就算不帶娃,也都會牽掛著兒媳,牽掛著孫子孫女,這份情誼根本就沒斷過。不過,部分婆婆不善於表達,兒媳婦根本就感受不到。
孫輩年齡小,婆婆沒帶娃,倆人沒建立聯結,孫輩對婆婆的態度冷漠些,兒媳婦該引導孩子,而不是把心裡的怨氣都發泄出來,眼看著婆婆難過不管。
03
寶媽帶娃很辛苦,如何在婆婆的幫助下,更好地教養子女呢?
1借力,讓老人出錢,或是出力
寶媽一個人帶娃,確實很辛苦。為了更好的教養子女,可以讓老人幫忙出錢,來贊助一下。或者,讓老人來幫忙出份力,偶爾幫襯一把帶帶娃,讓寶媽放個假。
寶媽心情好了,身心放鬆了,就會在孩子面前很愉悅,用一種十分和藹的態度,耐心地對待娃。這樣一來,寶媽也會把孩子撫養得更好,教育的更棒。
2感恩婆婆的付出,孝順婆婆
寶媽要從內心深處,感恩婆婆的付出,打從心底里認可婆婆的為人,體諒婆婆細小處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平日裡,寶媽對婆婆說話,不能聲音太大,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婆婆的尊重。日常有好吃的好用的東西,也應該以婆婆為重,至少要有婆婆的份。
寶媽孝順婆婆,就像是孝順自己的親媽一樣。如此,孩子就會學著媽媽的言行,對奶奶很友好,很恭敬了。
3與婆婆親密互動,共同撫育孩子成長
寶媽平時空閒時,可以把婆婆請到自己家裡來,或者自己帶娃去婆婆家裡做客。
婆婆有過生育養育經驗,可以教會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刻苦學習,孩子聽不進去媽媽的建議,但也許能夠聽得進奶奶的忠告。
寶媽做飯時,還可以親自動手,跟婆婆一起忙著做飯。孩子看見後,也就會明白,老人幹活的時候,自己不可以袖手旁邊,應該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從小更獨立。
小孩子在媽媽跟婆婆的互動中,會學到很多知識,耳濡目染的所見所聞,都會變成自己的模仿榜樣。
一個溫暖的家庭,一種和睦的婆媳關係,可以促使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被養育的不錯。
因此說,寶媽就算是為了孩子,也要積極地處理好婆媳關係,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氛圍給孩子,幫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