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 就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 是所有為人父母的期望。
但是我們不能主導孩子的人生, 只能盡我們所能, 去幫助孩子養成獲得幸福人生的習慣。 那麼哪些習慣值得父母去花心思培養呢?
1、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磨練心智
讀書能讓他吸收知識的營養, 洗滌心靈。 不論順境還是逆境, 都能形成無形的力量, 是他未來的巨大財富。
我們讀書有兩個目的, 一種是功利性的目的:我們要備考, 去準備其他的考試;一種是非功利性的, 這種非功利性的讀書,
才能更加磨練孩子的心智, 打開孩子的視野, 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 他才有勇氣繼續前進。
2、培養運動習慣, 讓孩子擁有成就幸福人生的基石
美國芝加哥有所學校曾做過一個關於運動的實驗, 叫「零時體育計畫」, 就是讓孩子提前到校, 先運動,
再學習。
實驗結果顯示, 每天到校後先運動再上課的孩子, 上課時專注力和記憶力都更強, 學習效果遠遠優於不運動或者運動不足的孩子。
為什麼運動後上課的效果更好呢?
腦科學研究顯示, 運動時, 大腦前額葉會更活躍。 大腦前額葉是負責注意力的, 所以運動後孩子的專注力會更高。
運動還能增加大腦中海馬回的腦細胞容量, 使孩子記憶容量大, 思維更敏捷, 所以記憶力更強。
運動的好處還遠不止於此。 腦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 運動對大腦還有很多好處。
運動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的作用大家並不陌生, 它是一種正向的情緒構成物質, 也被科學家稱為「快樂素」。 因此, 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往往開朗、樂觀。
運動可以給腦細胞提供肥料, 加強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形成豐富的神經迴路。
愛運動的孩子, 收集、分析、利用、整合資訊能力都比不運動的孩子更強。
3、參與家務的習慣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看作是無知的, 什麼事情都要為孩子做主, 都要替孩子著想, 一直呵護著。 其實這樣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 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讓他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 有義務幫家裡分擔一些事情。
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 對他成年後建立新的家庭也大有好處。
女人上得廳堂, 下得廚房;男人能燒一手好菜, 這些有助於家庭和諧。
4、遵守時間
一個合理的生活安排、規律的作息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秩序感, 樹立時間觀念, 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雖然是遵守時間確實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讓孩子學會遵守時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可以以身作則,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這樣教育孩子:「10分鐘後就關掉電視去做作業」、「再睡20分鐘就得起床了」。
慢慢地, 孩子也不會為了偷懶找各種藉口, 逐漸也就學會了遵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