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一個遠房親戚的故事感慨萬千。
人都說天下父母,沒有不希望孩子有出息有能耐的。
可是沒想到含辛茹苦把子女供成了人中龍鳳,父母最後的結局竟是孤獨終老。
姨外婆是一名農村婦女,不識字,她老公也不識字。
夫妻兩個很早就體會到沒有文化的艱辛,因為文化程度實在太低,所以夫妻兩人只能從事一些純出力的、並且收入非常微薄的工作,比如清潔工、餐廳後廚、工地的小工等等。
正是因為他們夫妻倆吃夠了沒文化的苦,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姨外婆夫婦倆一共有四個孩子,三兒一女。
這四個孩子都非常爭氣,都考上了大學,其中還有兩個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
因為這四個子女年齡相差都不大,在幾年之內,前後腳都上了大學。
這在我們當地還形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連我們縣城電視台都去採訪過。
當時大家都很欽佩他們一家人,生活在如此艱苦的條件,孩子們卻那麼爭氣,那麼出息。
後來大兒子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在一家著名的外企生物公司,現在已經當上了副總。
二兒子和三兒子後來都讀了研究生,去了國外。
小女兒大學畢業後進了某國企,現在也是高管了,在深圳定居。
這四個孩子對於姨外婆夫婦倆那是絕對的孝順,舉例:
大兒子大學畢業之後,工作了沒兩年,就先給父母在老家鎮上買了房子,要知道,那時候他自己在上海都還租房子呢!
有一點錢,先給父母盡孝,作為父母想必一定特別欣慰吧。
老二和老三兩個兒子都在國外讀研深造,後來也都在國外工作、成家、定居,他們表達孝順的方式就是源源不斷地寄錢、買東西。
小女兒作為他們家最小的女孩子,個性溫柔體貼,工作再忙,也要在五一,十一這兩個長假回家陪陪父母,要麼乾脆帶著父母遊山玩水。
在別人看來姨外婆夫婦應該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人了。
四個孩子都這麼有出息,而且心心念念地想著老爹老媽。
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四個兒女,沒有一個在身邊生活的。
雖然平時有些孤獨,但看著自己現在住著160平的大房子,滿屋裡都是兒女們買來的各種高檔家電,有機食品……
別的親戚來家裡看到這些又是不停的夸,不停的羨慕,老兩口心裡也就平衡了。
而打破這個平衡的,是年初姨外婆的一次意外。
那天她去親戚家串門,為了省錢就沒有打車,而是坐公交車。
結果在公交站不小心跌了一跤。
大家知道老年人是最怕跌跤的,姨外婆的老伴在醫院照顧她,結果沒過幾天,老伴也因為疲勞過度而病倒了。
家裡四個子女自然是都得知了這個消息,但大家都是分身乏術!
國外那倆就不用說了,客觀上就不可能回來,回來還得隔離;
國內的大兒子剛好那段時間工作特別忙,自己每天都只睡三四個小時,哪有時間去照顧父母啊。
小女兒雖然能來,但是也待不了幾天,因為自己身為副總也是日理萬機,盡最大努力跟公司請了三天假,回來看了看父母,也是愁的沒辦法。
後來大兒子掏錢,給父母請了護工,保姆,另外三個子女分別湊錢請了保潔的小時工和做飯阿姨。
最後就是姨外婆夫妻倆在醫院相互扶持照顧著對方,前前後後住院小半個月,後來一起出院了。
他們不缺錢,四個兒女給了他們花不完的錢,他們可以雇好幾個人保姆來照顧他們的生活。
但是,誰來照顧他們的「孤獨」呢?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孤獨可能並不是什麼太難以面對的事情,因為我們有遊戲、有美食、有社交、有朋友、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可以充實生活。
但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既沒有什麼興趣愛好,對現代事物也一竅不通,兒女又不在身邊。
那種孤獨,隨著年齡的增加,越顯得越發的巨大而深刻。
結語
現在社會的人口流動現象很普遍,很多出生在閉塞小鎮的年輕人,長大了之後通過讀大學、工作等等機會,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適應了大城市的節奏和方便之後,很少有願意主動回到老家的。
雖然現在很多小城市也發展的不錯,但跟大城市比起來肯定是相形見絀的。
況且現在大部分適合年輕人從事的職業,其工作機會也集中在大城市,小地方既沒有配套成熟的城市設施,也沒有那麼多工作崗位給年輕人去做。
所以,如果子女太優秀、太有出息了,他大機率是不會甘於留在小縣城、留在父母身邊的。
父母在自己四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狀況尚可,自己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然也不會感到孤獨,對於將來孩子變得很優秀、會遠走高飛這件事,感觸不會很深。
但等到父母老了,退休在家,人際交往的圈子也越來越萎縮,健康每況愈下,會不會後悔,自己把兒女培養得太有出息,以至於晚年身邊無人陪伴呢?
有時候,那些兒女特別出息的老人,不得不承認:
曾經看不起的那些「沒出息」的子女,人到中年還一直窩在小縣城的父母身邊,工資不高但是一家人能夠常常在一起,這也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