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家長與師生閱讀1897:養育孩子該以什么為目標呢?
資料來源于網絡
養育出“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
孩子其實天生就有著自我成長的力量。雖然這么說,但家長也不能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勇于承擔責任的人。也就是說,家長必須把“勇于擔當”作為養育孩子的目標,這個目標也是一種自立吧。
在美國,當父母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后, 就必須切實地讓他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非常嚴格。舉例來說,父母讓孩子們投標粉刷墻壁的任務。哥哥要價50美元,弟弟要價10美元,那么任務自然就交給要價最低的弟弟了。
但弟弟還小,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為了贏過哥哥,才把要價寫得很低。可贏得任務之后,就必須獨自一人完成, 就算是邊哭邊做,也必須干完。而且他還會被哥哥說:“看看吧,活該,這是你自己的責任啊!”
美國的父母非常清楚自己身上背負著的義務: 必須把生活中獨立承擔責任的殘酷教給孩子。因此,才會如此嚴格。
但是,在教會孩子承擔責任時最重要的一點是, 不要把自立和依賴看成是完全對立的東西。沒有依賴的自立應當叫作孤立,因為人與人的關系已經斷裂了。
正是那些能夠適當依賴他人的人才能學會自立,甚至說適當的依賴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證也不為過。 “自立”其實是在親子之間建立的一種嶄新的關系,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這一點。
通常社會上會認為“失敗=否定”,但家庭應該是個即便出現了失敗,也不會貶低孩子的地方。家人會說:“下次再加油吧!”“你沒問題的!” 不會立刻就把“失敗”等同于“否定”。不因孩子的失敗就降低對孩子的評價,這才是家庭。
不過, 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認清失敗的事實,說什么“這才不是失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 孩子“存在”于此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夠不斷肯定孩子的“存在”,那么將來孩子長大了,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陷入自我厭惡之中。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在將來面對失敗、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時,是陷入自我厭惡之中,還是能夠肯定自己,重拾信心, 這都取決于父母是否能肯定孩子的“存在”。
所以,即便孩子有很多缺點,如果父母能夠肯定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尊嚴,那么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夠重拾信心、確立自我。
只要家長心中明白這一點,那么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即使說了一句“哎喲,失敗了啊”也沒關系的。 因為這話里沒有摻入其他層面的評價,只是針對錯誤、對待失敗本身說的,并不是對人格的否定。
有些笨拙的父母想著“不能傷害孩子”,所以嘴上不指出孩子的失敗,但因為心里就是那么想的, 反而會在不知不覺間把評價傳遞給孩子。
家庭的作用本來應該是體現在這種無法計算的、肉眼看不見的地方的,但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父母就很難安心, 總會忍不住傾向于關注那些能看得見的部分,這可能已經不僅是養育孩子的問題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家庭變得和學校甚至公司一樣了,只用冷冰冰的數字來 評價孩子。如今人們需要重新思考一下這些做法了。
所以說,“愛”真是很難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多樣性。 雖然你自以為是愛著對方的,但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呢?
誰也說不清楚。小嬰兒“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的時候, 立刻飛奔過去是愛呢,還是稍微等會再去才是愛呢?想也想不明白。
愛這件事,最關鍵的就是肯定對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對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時愛對方,實在是非常難的事情。其實,有很多人都忘記了對方是個有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以為像愛一個洋娃娃一樣地愛對方就是愛了。
孩子的幸福,是由他們自己去創造和構筑的。有些父母并不以孩子的幸福為中心,認為只有把孩子放在他們以為的“幸福的狀態”里才能安心,但這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 真正的幸福,是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愛他(她),即使他(她)是一個叛逆期的孩子。 只要想想,就會明白愛的不易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