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1516519.jpg (1200×626)

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失去伴侶的痛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特別是相扶多年的老人,而失去老伴卻不曾流淚,又是什麼樣的想法呢?

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4年前,爺爺去世,享年89歲。在爺爺喪事的7天裡,奶奶沒掉一滴眼淚,胃口反而比平時好許多,以前半個饅頭一碗稀飯的量,那幾天2個饅頭一大碗排骨湯。

爺爺是腦梗,臨走的時候意識已經非常模糊,僅僅握了握奶奶的手道了句別離。

喪事7天裡,奶奶不願在家,只說人多太吵,要去後院叔叔空閒的房子裡。面對各路親戚的問候,說些節哀之類的客套話,奶奶卻應對得很好,而且話比原來還要多一些,沒有掉一滴淚,那個時候,我以為奶奶是不難過的。

晚上守靈,親戚們痛哭一通,我看到奶奶居然沒掉一滴眼淚,沒哭也沒笑,只是站著,站久了,累了,睏了,姑姑就扶著奶奶去睡一會兒。

早上吃飯,奶奶吃了兩個饅頭,一大碗排骨湯,顯然比平時的飯量多上許多,吃完飯,一個人又去了後院,唱起歌來。

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人老了,面對老伴的離去,不是不傷心,而是不能肆無忌憚的傷心

我們這邊,老人去世後的遺像是要放在堂屋擺放起來的,爺爺走後,每次看到遺像,總會心酸得想流淚,但我依然沒看到奶奶流眼淚。

自從爺爺走後,奶奶像變了一個人,兒女們去看望她,她總會拿起掃把、木棍之類的東西不不停地打過去,從不罵人的話也從嘴邊流出,兒孫給買的東西直接扔出門外,和以前那個慈祥和藹的形象簡直判若兩人,直到兩年後,奶奶逐漸從爺爺去世的痛苦中走了出來,說她是故意打罵兒孫的,其實心裡清楚的很,只是不往兒女身上發泄,又能和誰訴說呢?那時候才明白,奶奶不是不傷心,只是不能肆無忌憚的哭訴、傷心,因為她還有一群兒孫。

想想奶奶和爺爺一起攜手走過60多個年頭,從家境貧窮,窮到有時還要依靠乞討度日,到把兒女們拉扯大,相繼成家立業,兩個人是風風雨雨相伴走過來的,如今爺爺走了,奶奶不傷心,是假的。而那些一起生活了60多年的習慣,不經過時間的磨練,要改掉,哪有那麼容易呢?

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奶奶心中一定有好多好多話想要和她的老頭子說,比如:哪家的熊孩子又把剛長出來韭菜拔掉了。比如:家裡養的那兩條狗無緣無故地丟了一隻。比如:下了一場狂風暴雨把叔叔家的樹颳倒了。比如:單身的二舅目前還沒有找到伴侶等等,而這些,或許只有夜深人靜時,奶奶對著爺爺的遺像訴說衷腸吧。

現在,奶奶什麼事都要操心一番,兒女們起初不願奶奶太過操心,後來明白奶奶是想通了,想替爺爺把這個大家庭的責任攬過來。奶奶說有她在,這個大家庭就在,根就在。這,也許是她對爺爺最大的愛,也是她如今生活的動力來源吧。於是,沒人在勸奶奶不要操心了,而是家裡有什麼問題都會讓奶奶拿個主意,奶奶有了被需要感,心情也好了許多。

雖然從來沒見過奶奶流眼淚,但是我知道,在夜深人靜時,奶奶一定會對著爺爺的遺像偷偷流眼淚吧。

爺爺喪事7天,奶奶沒掉一滴淚,2個饅頭一碗排骨湯,胃口好

老酒最香,老伴最熟,夕陽無限好,越老越難分。人到老年最該珍惜的就是和老伴度過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為人子女,面對失去另一半的父母時,不僅要當老人的精神支柱,也要給予老人活著的動力,讓老人在愛和動力的包圍下幸福的度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