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蘇州靈巖山景區,一位游山的女子在景區看到這樣一幅情景并拍了下來:
原來,有兩位7旬大媽為了掙錢生存,在做抬轎子上山的服務工作,而轎子上坐著的人,是一位身體較胖的大媽——在「同是女人不同命」的鮮明對比之下,這位拍攝的女子如此富有同情心地說:
「這個山,平時上去要半小時左右,但是,我自己上去都會很累的,看到大媽抬轎子,感到生活不易!……」
有媒體看到這則爆料后,專門采訪了靈巖山景區的一名工作人員,該人員稱:
「我覺得,這個也是她們可能出于對自己身體的權衡以后,才付出這樣的體力活,是個人行為吧;我們好像也沒權力去干涉,她們這個抬轎子要自己收費的呀——她們是山下的村民,她們這也是生活的一種需要,這是她們自己的事情,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
這件事發布到網上,再被報道后,很快就上了熱搜榜,并引發了廣泛的熱議與爭論:
比如,有人認為:坐在轎子上的肥胖婦女,你咋好意思讓兩位身型如此單薄的7旬村婦抬你上山呢?
但也有人反對說:也不能這麼說,人家這是一個愿抬并收費,一個愿坐并付出勞務費——就是事實上的勞動契約與合約的關系,只要雙方都不違反勞動法,外人也無從指責。
兩位7旬村婦收費抬轎子的勞動行為,這也是人家根據自身的能力,做出自我權衡后,為了生存,賺取一點生活費而已;既然她們的勞動選擇并不違法,則需要服務者選擇其勞務服務并付費,雙方都同樣不存在違法的情形了。
當然,這兩位村婦如此高齡、身體單薄,本是怡享天年的時候,但仍在如此情形下,還在辛苦付出勞動,在外人眼里會因此產生同情心——這樣的道德感,當然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愫。
但是,如果因為站在了這一道德高地上,去指責被抬者缺乏同理心,卻因此要讓需要生活費用的兩位老婦,失去了通過合法勞動取得報酬的機會,那麼,這樣的道德綁架,豈不就陷入到空談誤事的境地嗎?
可見,不問實際而泛濫的同情心,本身的出發點雖是好的,但卻很可能在面對具體情境時,并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過去,也曾發生過此類的事情和爭論,後來,在這一輿論環境的壓力下,很多年輕人就不敢讓老年轎夫們抬轎上山了,對此,轎夫們反而報怨失去了很多賺錢養家糊口的機會——這顯然是作為勞動者的車夫們,以及同情他們的公眾,都并不想看到的最終局面和結果!
甚至包括武功山上曾發生過的一女子因她的狗走不動了,就出兩倍的價錢,讓轎夫抬著狗上山下山的現象發生,人們也同樣大可必過于對此進行道德綁架!
在如此高齡者仍不得不選擇付出勞動、提供服務,也有人因此接受這樣的服務并付費一事上,或許在本意上、最初的出發點上,無論是兩位7旬老婦,還是坐轎的發胖大媽,以及表達同情的拍攝者,還有表示「跟我們景區無任何關系」的工作人員,他們或都沒有什麼過錯和問題——只是各自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在感受上不太一樣而已。
這個問題的源頭與本質之所在,顯然既不在于勞動者年齡偏大;當然也不是說,就不需要公眾自然而然生出的同情心了;同時,也一樣是不必指責愿意接受服務,以便讓抬轎老婦獲得報酬的坐轎人!
真要深入思考這一問題的話,顯然,除了因個別家庭孩子不孝等原因之外,這其實是社會和國家對于養老福利的供給能力、水平與分配的問題!
像事發地的江蘇蘇州,居民的普遍富裕程度,應該居于全國前列,但顯然,仍是有人可以嫌累選擇坐轎上山——這樣的大媽,當然會容易發福,是因她有著較好的收入或養老能力;可同是蘇州人的這兩位7旬村婦,就只能選擇不怕累和苦的抬轎子,作為賺錢養老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