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讀書的苦,只有不到二十年,生活的苦,卻是一輩子。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總要苦一陣子,才不會苦一輩子。
出生在農村,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的人,都是「苦」過來的人。從小就要跟著父母干農活、做家務,相當於半個「勞力」。
讀書成為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也是最快捷的出路。那時候,農村學校的孩子若能考上中專,就意味著「跳出了農門,吃上了國家糧。」
中專生包分配的政策,激勵著一大批有志於改變命運的農村娃,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讀書。
很多人,一邊干農活,一邊讀書;一邊做家務,一邊讀書;一邊打零工,一邊讀書。
回到「新居」以後他點亮蠟燭,就躺在墻角麥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里,馬上開始讀這本小說。周圍一片寂靜,人們都已經沉沉地入睡了。帶著涼意的晚風從洞開的窗戶中吹進來,搖曳著豆粒般的燭光。
這是《平凡的世界》中對孫少安讀書的一個場景描寫,總讓人記憶猶新。
這是多少70後、80後的集體回憶啊,在艱苦的環境中,讀書填補了物質生活的匱乏,舒緩體力勞動的倦怠,讓人們跳出了眼前的逼仄、壓抑和無助,點亮了生命的激情,看到了另一個世界,不顧一切地去靠近。
當年的中專生,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學習能力很強,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總能勇立潮頭,干一行、精一行,無往而不勝。
多年之後,再回到老家,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已經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了。雖然感情依舊在,但文化層次的差別,所在圈子的不同,哪怕是久別重逢,噓寒問暖之後,便是無盡的尷尬和無可言說的感慨。
02
讀書的人,更有可能遇見心儀的愛人。
在《平凡的世界》中,因為喜歡讀書,孫少安和田曉霞漸漸走到了一起。他們家庭相差懸殊,卻因為有著共同語言而心心相印。
孫少安是一個攬工漢,田曉霞大學畢業後成為了省城的記者,但她依然喜歡孫少平,就是因為經歷過這麼多的苦難,孫少平身上的質量沒有變,這正是源自於書本的力量。
一個讀書的人,言行舉止中總有一股特別的氣質,哪怕飽受苦難和折磨,依舊心懷美好,善良真誠,謙卑卻自信,如同淡雅的茉莉花,自有芬芳雅致。
而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王子愛上公主的童話故事裡,王子必定聰明勇敢,公主必定美麗善良,而絕非僅僅是身份的匹配。
想要遇到心儀的愛人,不如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簡愛》中的女主角——寒門女子簡愛生活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中。但她並沒有絕望和自我摧毀,而是在逆境中堅持學習,從書本中汲取力量,最後得以憑借著豐厚的學識,成為家庭教師,這才有了後來,在桑菲爾德莊園遇到貴族莊園主羅切斯特而衍生出的一段愛情故事。
如果你「眼光很高」,而周圍的人,又無法成為你的「良配」時,不妨果斷地暫時封閉情感的閘門吧,你需要的是靜下心來讀書,並由此實現自身的進階。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臺,自然,也會遇見同樣優秀的人。
03
讀書,從來沒有最遲的開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三國名將呂蒙,原本出生行伍,沒有文化,因戰功顯赫而身居要職,孫權便一再勸他要多讀書,以增長見識。起初呂蒙總以公務繁忙為藉口拒絕,都被孫權反駁了。
呂蒙於是聽從建議,開始讀一些史書和兵書。後來,魯肅來訪,兩人一番交談之後,呂蒙言辭很有見地,使他頗為驚詫,心中暗暗佩服,兩人也由此拉近了關系,後來還結拜為好友。
知恥而後勇的阿蒙告訴我們,讀書從來都沒有太晚的開始,不怕慢,就怕「站」,只要開始讀書了,人生也就步入了新的旅途。
這告訴人們,職場上,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路。 讀書的人,日積月累,彌補不足,累積見識,漸漸地會從「門外漢」變成「行家裡手」。並由此結識到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由此得到同事的欽佩,領導的賞識,晉升之路也就變得水到渠成。
04
結束語:
有句俗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小時候,並不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知道「顏如玉」、「黃金屋」和「千鐘粟」如何從書中而來。
及至自己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提升地位,得遇良人,才明白,原來,讀書給予人智慧,知識產生了價值,更由此塑造了一個人全新的價值觀,超越世俗,獲得了精神上的支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