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
前兩天帶孩子去外面吃飯,吃到一半,聽到鄰桌的孩子大聲說:媽媽,請你吃掉碗中的面。
有些好奇地轉過頭去,媽媽碗中還有半碗面,似乎是不想吃了,筷子放在桌上。
媽媽跟孩子說了什麼,孩子搖搖頭,小聲堅持著:媽媽你要吃完。
十幾歲的孩子邊說邊努力吃著自己的麵條。
我還聽到孩子說:每次我說自己吃飽了,你總是讓我再吃點,再吃點,每次都給我盛那麼多,你別總說我,你也不能剩下。
媽媽的臉色不好看,開始吃麵條。
我繼續餵兒子吃飯,三歲的兒子吃了一會兒說吃飽了,不想吃了,我極力地哄著:再吃一點,這個好吃,你還沒吃飽。
說完自己都覺得好笑,剛才的母子倆就是因為這個問題爭執的。
母子倆離開的時候媽媽說: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多吃了,你以後可以自己選擇,吃撐了太難受了。
她的兒子立刻露出開心的笑容。
他們桌上的碗盤乾乾淨淨的。
再扭頭我的兒子正努力把自己的碗往前推:媽媽我吃飽了,我不想吃了。
我低頭看著兒子的眼睛問他:你真的吃飽了嗎?那下午可不可以吃零食哦。
兒子認真地回答:我吃飽了,不想吃了。
下午,兒子沒有吃任何零食。
原來,三歲的孩子也知道自己該吃多少食物。
我們的以為,說白了,都是以愛為名的禁錮,打著為你好的幌子,逼著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
無數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用一句老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你要聽我的。
我們的決定真的對嗎?哪怕真的對,孩子就一定喜歡這樣的人生嗎?
走在別人設計好的人生里,還是自己的人生嗎?
02 認為
奇葩說曾有期的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本以為會有很多父母選擇定製,沒想到結果是這樣的:有80%的觀眾選擇了不定製孩子的完美人生。
傅首爾講了一個故事:
她給兒子買了一雙兩千塊錢的鞋子,本來覺得兒子會很喜歡,因為鞋子貴啊,質量好啊。
可是兒子不要,嫌太醜,兒子說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傅首爾很無奈地說:最帥的鞋35塊錢一雙。
看吧,父母子女的眼光區別有多大!
傅首爾說:我預設的完美人生,他真的覺得完美嗎?我覺得完美是個人主觀感受,定製卻出自他人之手。
傅首爾說因為家庭原因,優秀是自己的唯一目標。
但是她也有不甘:我現在混的很好,你們看結果是不錯,可是我心裡的那些遺憾,我想乾沒乾的事,我被偷走的快樂,除了我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
傅首爾說:我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譜過一生,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不必完美,甚至不必優秀。
什麼是給孩子最深的愛?
讓孩子可以做自己。
網上有一種說法:
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第三種很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給孩子設置完美人生的父母難道不是第三種鳥嗎?
讓孩子過父母的完美人生,父母高興了,但孩子呢?就是一輩子的傀儡了。
每做一件事,都知道:這是設定好的,我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那我到底是我還是父母呢?
允許孩子做自己,他才有獨立的感覺,他才能感受到他是自己,才有自己真正的快樂。
03 愛自己
田亮女兒森碟前段時間獲得國際比賽的雙獎勵,標槍和跑步的兩枚銅牌。
作為曾經的「跳水王子」田亮也想讓孩子繼承衣缽,可是森碟對跳水只有好奇,沒有喜愛,甚至面對跳水還有些害怕。
愛孩子的田亮放棄了。
森碟有許多自己的愛好,足球,網球,滑板……
曾經有記者問田亮:女兒的未來是怎麼安排的?
田亮說:女兒未來的發展要順其自然,以後要以學業為重,我會保護孩子的天真,讓她以後的日子也跟其他小朋友一樣。
葉一茜也說在女兒的教育方式上,順其自然,她喜歡就讓她做,不喜歡就不強迫。
森碟10歲生日的時候,田亮發微博:
練跳水是來不及了,那你就放肆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
田亮對女兒的期盼只有開心,至於做什麼,森碟喜歡就好。
真正的開心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這條路上有艱辛險阻,因為喜歡,更加堅持。
對於森碟沒有繼承田亮衣缽大家各有各的猜測,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
再多的期待都比不過對孩子的愛,最好的愛就是允許孩子做自己,有自己的愛好和自己的成長方向。
《愛和自由》中說: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自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以給孩子適量的引導,讓他們自由成長就好,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孩子喜歡就好。
愛自己的孩子,請允許他們自由地成長。
04 成長
曾經聽一個幼兒園的老師說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要不危害到孩子的生命,孩子都可以自己做決定,只有親身去經歷了,他們才有自己的感受。
朋友琳媽就是這樣做的。
炎熱的夏天,女兒琳琳非要穿冬天的那個帶卡通圖案的外套。
琳爸一聽就火了,這樣的天氣穿外套出門會中暑的,堅決不同意。
琳媽勸服了爸爸,認真地告訴琳琳,外面很熱,如果穿上外套會出很多汗,會很難受。
琳媽告訴琳琳後果後,同意了琳琳的決定,並補充如果天氣很熱就趕緊脫了,琳琳同意了。
當她們一家三口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就是這樣怪異的組合:琳爸琳媽穿著清爽的短袖,琳琳套著一個大外套,滿頭大汗。
我剛要問,琳媽就用眼神制止了我。
琳琳顧不上跟我們打招呼就跟媽媽說:媽媽我太熱了,我不想穿外套了。
琳媽讓琳琳先看看我們的穿著,再讓她看看外面的太陽,又讓她摸摸外套的厚度,最後告訴她:
我們大家都穿得很薄。這個外套是冬天穿的,很厚,你要學著根據季節穿衣服。
琳琳仔細地看了看才脫下了外套。
到了目的地,琳琳開心地穿著小短裙和小朋友們出去玩了。
我佩服地跟琳媽說:你真有勇氣,帶著一個穿棉襖的女兒出門。
琳媽苦笑著說:不讓她體驗,她永遠不知道什麼時間穿什麼樣的衣服,只有親身體會了才會自己的感受。
這話說得太對了,長期在父母保護下的孩子會失去感知事物的能力。就如不被燙一下孩子永遠不知道燙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酸甜苦辣咸,只有孩子自己去感受了才能知道。
05 小結
作為父母,我們一路走來,經歷頗多,但我們的經歷只是我們的經歷,融入了我們的血肉,深入到我們的腦中,卻只能體現在我們的嘴裡,進入孩子的耳中。
孩子沒有親身的經歷,就沒有深入的感觸。
還記得《小馬過河》的故事嗎?
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淌過去。
松鼠說:深得很呢!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進這條河裡淹死的。
媽媽說: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最終,小馬自己感受到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讓我們的孩子像小馬一樣去試一試吧,他們總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