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別讓「抱抱你」成為一個機械的情緒按鈕

1531814.jpg (1200×626)

遇到一個提問:

家長哪些不易察覺的行為會慢慢導致孩子面對父母強顏歡笑,卻不再願意袒露心扉?

我想,孩子失落沮喪、生氣發火時,媽媽給他的「抱抱你」恐怕是一個。

媽媽們,別讓「抱抱你」成為一個機械的情緒按鈕

很多媽媽都會用這個方法處理孩子的情緒,但很少有人覺察到其中潛藏的問題。

我的一位讀者也經常如此安慰六歲多的大寶(男孩),每次孩子情緒激烈時,媽媽都會抱抱他,然後孩子就會平靜下來。但是最近,她發現了幾個不太尋常的情況:

一次是老師要求在家裡練習講故事,媽媽陪他多練了幾次,他不想練習了,沒用語言來表達,小拳頭攥得緊緊的,眼裡有憤怒,然後哭了。媽媽就抱抱他,他平和下來。

另一次是孩子和三歲多的弟弟起爭執,爸爸批評了他,他就對爸爸大喊大叫,媽媽想讓他回自己房間,他又跳起來撕扯媽媽。後來他在爸爸媽媽的房間安靜下來,好像之前的事情都沒有發生。

還有,每次在媽媽抱抱之後平靜下來或者自己平靜下來之後,他都堅決拒絕和媽媽討論讓他憤怒或激動的事情。

媽媽們,別讓「抱抱你」成為一個機械的情緒按鈕

這位媽媽在家裡主管孩子的教育,主張堅定、平和、有原則,和孩子的關係也很融洽,但這幾個發現,讓她隱隱不安: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樣的表現正常嗎?

我個人認為,孩子的表現,沒有到不正常的程度,不過已經是感受經常被壓抑之後的典型反應:

遇到事情,很快壓抑自己的感受;

迴避談論引發不佳感受的事情;

對幫助處理情緒的媽媽感到憤怒;

自己感到委屈。

如果媽媽沒有注意到孩子不尋常的表現,繼續用「抱抱你」的方法讓孩子儘快擺脫不良情緒,孩子可能仍然會很快平靜,甚至整個人越來越平靜,很少表現出激動情緒,也不發泄情緒,但同時,他內心的憤怒、委屈會越積越多,很不快樂,能繼續平和地對待父母,卻不願再袒露心扉。

為什麼會這樣?根源就在於媽媽幫助處理情緒時的「抱抱你」,向孩子傳達的信息。

孩子一有不良情緒,媽媽就「抱抱你」,會讓孩子覺得:

(1)那些情緒是不好的,他有那些情緒是不應該的;

(2)那些情緒需要儘快處理;

(3)重新變得平靜,才是媽媽的乖孩子,才會獲得更多欣賞。

事實上,媽媽把「抱抱你」當成處理情緒的法寶時,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是如此,他們還會對孩子表達出一種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的需求:

你看,我都安慰你了,趕緊平靜下來。

於是,孩子就慢慢學會壓抑自己的感受,迎合媽媽的需求。

媽媽們,別讓「抱抱你」成為一個機械的情緒按鈕

一些媽媽會覺得委屈,「抱抱你」不是和孩子「共情」嗎?怎麼會變成壓抑孩子的感受呢?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有深切理解,對方才能體驗到你的共情,覺得自己的感受真的被理解了。

但當媽媽對孩子的共情簡化為「抱抱你」這個簡單的動作,並且隨時隨地可以用於處理孩子的各種激動情緒,其中的「深切理解」就會逐漸消失,變成一個機械的情緒按鈕,這個按鈕的作用是讓孩子馬上平靜,而且孩子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他會配合你,但內心會漸漸地疏離你、拒絕你。拒絕和媽媽討論引發他情緒的事件,就是典型的拒絕表現。

誰都不是沒有的機器人。孩子和成人都會有情緒,這很正常,也很健康。

父母允許孩子擁有情緒、表達情緒,甚至偶爾發泄情緒,孩子在父母面前,才能做真實的自己,才能感到一個真正的自己被父母接納、抱持了。

所以,孩子情緒激動時,媽媽需要慎用「抱抱你」——除非孩子真的很需要一個擁抱來安慰,而且媽媽確實深切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是發自內心地想給孩子一些安慰和支持。

「抱抱你」除了經常被媽媽用於孩子,也經常被陌生人用於陌生人,比如在網絡上有人吐槽糟糕感受,經常會有人馬上上來安慰「哦,抱抱你」。

你是誰?我認識你嗎?你知道我是誰?你認識我嗎?你真的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我的感受嗎?上來就抱抱,不覺得冒犯嗎?如此廉價的「抱抱你」,簡直讓人生厭,不用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