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分寸感。在教導孩子的時候,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其實作為父母不能總是借用自己的職權來約束孩子,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及和孩子之間的界限。但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太過於關注,過度幹預, 甚至是事事包辦。
這種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取得成功,想要孩子真正的成長,父母一定要把控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忍住什麼事情都幫她做好的那份心,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如果父母能忍住這三件事,孩子長大之後會更優秀,更自覺。
1、忍住不插手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基本上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自己走路怕摔倒,放在手心裡怕化了。什麼事情都會給孩子處理好,孩子只要遇到麻煩,家長就會立刻跑過去插手。孩子想要拒絕,父母總是會找到一個讓孩子無法拒絕的理由: 我這還不是為你好。
可能很多家長不知道,如果長時間的處於這種狀態, 不光孩子會習慣,就連家長也會形成習慣,很容易變成控制型父母。
如果一個媽媽在孩子不會走路的時候,扶著她們不允許她們走到門外,這並不是控制型,只能說是一種對孩子得保護。但是如果這種狀態十年後依舊保持,那就成了過度控制,因為孩子早就可以自己行走了,根本不需要這樣的保護。
如果你家的孩子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你的説明的時候,你們一定不可以插手,就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以及應對困難。 父母如果管得太多,很不利於孩子成長,相反的如果父母適當的選擇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那麼孩子以後會飛得更高。
2、忍住不催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家長說這樣的話:到時間了你要上學了,快點,都幾點了,還想著玩,快點去睡覺。你怎麼還看電視,還不快去寫作業等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好像有著說不完的嘮叨,而讓他們著急的最大願意就是孩子太磨嘰了。只要孩子磨磨蹭蹭,家長就喜歡不斷地催促。然而有專家表明: 面對孩子的磨蹭,最不能做的就是催促,會適得其反。
要知道父母的催促,只能讓孩子的身體反應,並不會讓孩子把心思放在事情上,父母的一再催促很可能會讓孩子沒有自律性。 而且孩子還會變得比較焦慮甚至養成不思考、馬虎的壞習慣,還會習慣性地等你去催促,自己不會去主動做一些事。
當孩子在磨蹭的時候,儘量不要去約束他,嘗試讓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要教會她自己承擔事情的後果。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責任、自律以及對自己負責。
3、學會不比較
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熱搜,瞬間引起了我的注意,是關於一個小男孩離家出走的消息,小男孩的名字叫小天,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還好員警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他。小天和員警說了自己離家出走的原因: 「父親總是覺得我哪哪都不行,甚至拿我和別的孩子比,他不喜歡我,我走還不行嗎?」小天甚至在走之前給父親留下了一段話,你不要來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我不配做你的兒子,再見。這段話雖然沒有多長,但是可以看出孩子的難過以及決絕。
在家庭教育中,不要拿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如果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傷的不光是孩子的自信還有他們的自尊,更會讓他們沒有安全感。時間久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遠。總是誇讚別人家的孩子,最後傷害的只有自己家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是沒辦法一直陪伴著孩子的,所以趁著時間還來得及,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慢慢地提升自己。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