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時代,這2種類型的經歷,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
一種是被溺愛和嬌縱。
我們有些家長對愛孩子會有誤區,以為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了,就是愛孩子。
以為把孩子保護好了,就是愛孩子。
其實,這樣做恰恰會讓孩子不自信。
為什麼會這樣呢?
換位思考一下,你就會明白,如果在一個團體中,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做,都有人替你做。
任何問題,都不用你自己去處理,會有人幫你處理,那你在這個團體中的位置在哪裡?
你在這個團體中,會有歸屬感嗎?你在這個團體中沒有做出貢獻和展現自己才能的體驗,你會選擇繼續留下來,還是選擇離開,去選擇一個可以讓自己做出貢獻的新團體?
說白了,每個人都想要向他人展現自己有能力的一面,都希望自己在這個團體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孩子也不例外,家就是他想歸屬並做出貢獻的一個團體,但是如果他感受不到歸屬感,他能選擇逃離嗎?
大部分孩子只能選擇了默默地接受,他們會覺得自己無法做出貢獻,會覺得「我就是一個需要他人照顧的人」 「因為我的能力不行,做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才不讓我做」。
自信感、價值感較低。
另一種就是被忽視。
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懷。
所做的努力不被看見,在團體里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受歡迎。
孩子會覺得還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在這個團體里做不了貢獻。
孩子的自信感也會很低。
那麼,基於這兩種類型,父母可以嘗試著這麼做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自己去做
自信,最直白的解釋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但首先得讓孩子去做,他才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自信心是在孩子做成一件事情的體驗和成就感中建立起來的。
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就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行」。
2、家裡的事情讓孩子幫著做
孩子是家裡的一員,他有這個責任和義務把家打掃得乾淨整潔。
而且,當父母邀請孩子幫忙,人性中的那種「被需要」的需求被激發了出來,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有能力的,自己是能做好的,不然父母不會邀請他幫忙。
那麼,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也積累的很多的經驗,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他對自己是了解的。
在之後,他也不容易會因為某事沒有做好,而喪失信心,因為他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
3、看到和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的努力被認可了,他才會更有動力做得更好。
孩子的貢獻被肯定了,他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所以,多跟孩子說,「這次考這麼高的分數,真的是對你前段時間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最好的獎勵」、「今天幸好你的幫忙,不然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忙到什麼時候」。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