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你爸的話」,父母相互拆臺,最後輸掉的都是孩子。

1528751.jpg (1200×626)

養育孩子,夫妻之間在某些問題上理念不同、存有分歧是在所難免的,如何去權衡、解決這種不一致,統一理念教育孩子,是家長需要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而在一些家庭中,家長其中一方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直接反駁、拆臺,或是因分歧而當著孩子面爭吵,這是十分不可取的,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

01

影響一:教育失去該有的效力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媽媽平時給孩子立好規矩,不許吃零食、不許玩手機,但到了爸爸這裡卻認為沒關係,經常縱容孩子偷偷摸摸吃;

孩子做錯了事,爸爸媽媽決定要懲罰一下,讓他長個記性,爺爺奶奶卻護著孩子,替孩子說話。

以前流行的教育理念「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如今看來是有待商榷的。

如果一個家庭中,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兩種標準、兩套法則,這種教育通常會以失敗告終。

當孩子對於同一個問題聽到兩種聲音,他會不知道到底應該聽誰的、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之前對孩子的管理和引導,效果大打折扣。

「別聽你爸的話」,父母相互拆臺,最後輸掉的都是孩子。

另一方面,教育理念的分裂,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聰明」的孩子很可能會利用家長之間的這種不一致鑽空子,和袒護自己的一方為伍,推卸責任,甚至學會撒謊,陽奉陰違,變成兩面派。

比如媽媽管得嚴,不許孩子玩手機,孩子知道爸爸好說話,就央求爸爸給手機玩,被發現後,還理直氣壯:「爸爸說可以玩的!」「媽媽壞!」

在嚴格的一方面前假裝表現得很好,但到了寬鬆的一方,就肆無忌憚,顯露出原本的樣子。

這樣的教育,不利於孩子養成好習慣,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跟母親對他的要求保持一致。

只要孩子感到父母對『可以』、『不可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們看來也會是暴力、強制,是對他自由、慾望的踐踏。

這樣就會讓孩子養成任性、不講理的惡習。」

02

影響二: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記得曾看過的一個新聞:湖南的一對夫妻因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打了起來,孩子嚇得趕緊報警。

原來,孩子今年上一年級,因為數學沒考好,被爸爸在接回來的路上狠狠批評了一頓。

孩子哭著回到了家,媽媽看到孩子十分心疼,就責怪爸爸「不應該在路上批評孩子」。

爸爸認為自己沒做錯,乾脆連媽媽一起責駡。被責駡的媽媽火氣也不打一處來,兩人就這麼從爭吵升級到扭打。

父母的關係不僅決定了家庭氛圍的穩定和諧,也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

父母當著孩子面爭吵,無疑是孩子眼中的恐怖片,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內心充滿恐懼、難過。

尤其是因為自己的事情而爭吵,孩子更會覺得是自己的錯,陷入自我懷疑,性格變得敏感自卑。

還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

「別聽你爸的,他知道什麼,自己沒本事,有什麼資格管你。」

「你媽就像個長舌婦,天天叨叨叨!」

家長自己發洩爽了,留給孩子的卻是無盡的困惑和壓力,不知該如何面對爸爸或媽媽,容易心理扭曲。

另一方面,孩子也很可能因害怕父母關係惡化,小小年紀就學會察言觀色,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過早懂事。

03

在夫妻統一戰線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身邊一位朋友做得很好。

朋友家女兒剛升入一年級時,顯現出了很多問題,貪玩、寫作業不認真、叛逆。

妻子對女兒要求嚴格,每天輔導女兒學習時都要上演「母女大戰」,經常情緒失控朝孩子發脾氣,但情況卻沒有好轉。

朋友看妻子教育孩子,自己都快抑鬱了,覺得不是辦法,就和妻子商量,以後孩子的學習由他來負責。

一開始妻子很不認可他的教育方式,私下裡說他太放任孩子了,朋友耐心和她溝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把她逼得太緊,管得太多。」

「既然交給我了,你得信任我對不對,你就開心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別聽你爸的話」,父母相互拆臺,最後輸掉的都是孩子。

就這樣,朋友開始負責孩子的學習,妻子負責日常生活。妻子有了多餘的時間,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心情、狀態都好了,整個家庭的氛圍都變得更和諧溫馨。

孩子少了高要求、高期待帶來的壓力,在爸爸的引導下,學習也逐漸步入正軌。

教育孩子是要講策略的,夫妻二人應該是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這樣形成的合力,才是對孩子幫助最大的。

比如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差一點,那麼輔導作業就由爸爸來;爸爸容易心軟,那麼立規矩就由媽媽執行。在各自負責的領域,另一方不要動不動指手畫腳。

在培養孩子的習慣、責任感等原則性問題上,家長雙方必要統一戰線,比如規律作息、控制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做錯事要有適當懲罰······

某一方在管教孩子時,即便有意見,也不要當著孩子面討論、爭執,可以私下裡提出,雙方平和地溝通,達成一致,再去面對孩子。

另外,家長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另一半的不是,應當維護另一半在孩子心中的正面評價,才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也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