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成人能夠遵守規則,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證。在這個前提下,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線,並且知道這個底線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這樣,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強制和懲罰的生活中逐漸學會如何生活,擺脫「不好的」、「常犯錯誤的」狀態,走上自由的、快樂的、有規則的、成長的軌道。所以在孩子6歲前,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個這6個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1、餐桌上規矩不能少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細心的人會發現,餐館中有的孩子,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有的孩子不熟練但卻能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兩個孩子背後的家庭教育,高下立判。
禮儀教養不是高高在上,它藏在飯桌這樣的細節之處,在家吃飯要守規矩,出門做客也是一樣。比如: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
吃菜的時候不翻撿盤中食物;
夾了一塊食物就不能再更換了;
吃飯的時候不許玩手機……
這些在飯桌上不經意的動作,透露的是孩子的風度和修養。
2、從哪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提到歸位,很多媽媽都有這個困擾,身邊就有一位媽媽說,儘管一直提醒孩子,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遊戲結束後,玩具總散了一地。所以媽媽就在想,他是不是還太小?生活的處理還不好,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猶豫間就幫孩子收拾了。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
3、明白「先來後到」
在家中,家長不要事事讓孩子優先,要和孩子練習守序規則,比如誰先到達盥洗室誰就可以先洗手,後來者要排隊等待,誰先拿到的玩具就應該誰先玩等,以説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在生活的小事中教會孩子「先來後到」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自私性格,學會遵守規則,學會平等的交往。
4、做錯事要認錯道歉,別人冒犯你,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向你道歉
父母告訴孩子,做錯事首先要認錯,態度要誠懇的道歉。如果別人不小心做了傷害你的事情,同樣你也要向你道歉。不要一味的忍耐,要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
父母也一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錯怪了孩子,請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別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就不當回事,或認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這樣孩子怎麼會服從你的教育呢?
這一點我和孩子爸爸總是以身示範,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是慢慢商量著來,從來不爭不吵。這也為培養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了榜樣。我們的兩個孩子,12歲的大寶已是上七年級的大姑娘了,依然能和為娘我無話不談;由於性情隨和,在同學中有著很好的人緣。
二寶2歲3個月,起初小傢伙有什麼要求時,慣用的技倆是「一哭二鬧三打滾兒」,漸漸發現這在我們這兒根本不奏效!因為我和他爸爸的要求是:有想法時先平復情緒,然後用正常的語氣對我們表達出來,如果要求合理,我們會無條件滿足;如果要求超出我們的規定,決不妥協。現在這傢伙已經基本上學會好好說話了,即便有時我們不同意他的想法,也能夠勉強接受了。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雖然小,但總是會一天天長大的,每長大一點,就會多接觸社會一些。
規則意識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石,從小讓孩子學會面對規則,接受規則,遵守規則是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懂得遵守規矩後,才會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心中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為人處世的界限。
越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越能使其內化為孩子的行為準則。
願有更多的父母,能夠從孩子幼時,就以愛和悉心的教導幫助孩子學會規矩,而不是等孩子長大犯錯之後,再惡言惡語地斥責他是「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