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能力的區別就是在於能否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
而人生最後的結局,也因自己的能力而區分,讓那些被動的局面化為主動,讓那些不利的條件化為有利。
反之,如果問題來臨時,不懂得化解當下的問題,一味的被情緒折磨,甚至無休止的自責懊惱,讓痛苦的情緒加深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這反而是人性之中最大的愚昧和弱點。
當遇到事情的時候,用合理適度的狀態去面對,讓事情達到一種中正平和,這就是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古人雲:喜時不諾,哀時不語,怒時不爭。
不論身處何地,都別忘了守好心中的明月,照亮人生的一片天地。
1.悲時不言,是智慧
魯豫在《偶遇》中說:
「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
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這條隧道,是難捱的低谷,也是人生的試煉場。
我們身後空無一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只有強大自己的內心,才能戰無不勝地挺過人生漫長的冬夜。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支鉛筆在被送往文具店之前,製造商給它這樣的忠告:
「在你即將走向世界各地之前,有五件事我要叮囑你:
第一件,你有能力寫出世間最精彩的文字,繪出世間最美麗的圖畫,但你必須允許別人始終把你握在手中。
第二件,有時候,你必須忍受被削尖的痛苦,因為這是保持你生命力的需要。
第三件,你身體最重要的部分永遠都是你的內芯,而不是漂亮的外表。
第四件,你必須隨時修正自己可能犯下的任何錯誤。
第五件,你必須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直至走到你生命的最後一毫米。」
這是對一隻鉛筆的忠告,也可以看成是對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勸誡。
人間非樂土,各有各的苦。
弱者總是細數悲傷,止步不前;強者卻會收藏眼淚,繼續奔跑。
忍耐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歷練,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
日本著名作家德川家康說:
「世上再沒有比隱忍更好的盾牌了。能忍人之不能忍者,將來方能成大器。」
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學會忍一忍。
難過時有人傾訴固然幸運,但不要把自己的痛苦隨處潑灑。
所謂成熟,就是在悲傷時學會沉默。
不言苦、不抱怨,忍過了風風雨雨,才能見到人生路上的道道絢麗彩虹。
2.喜時不諾,是格局
曾參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
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兒子吵著也要去。
她不願帶兒子去,便說:
「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來把家裡的豬殺了,豬肉給你吃。」
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吵鬧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參卻真把家裡一頭豬殺了。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說:
「我是被兒子纏得沒辦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麼可以當真呢?」
曾參嚴肅地回答:
「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什麼都跟父母學。
你今天若騙了他,等於是在教他日後也去講假話。」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若沒了信用,就好比車子沒了輪子,難以前行。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極度喜歡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
因為歡喜時說的話,多數難以兌現,容易失信於人;
極度憤怒的時候,不要回復別人的書信。
因為憤怒時說的話,情緒不佳,往往會不得體。
無法兌現的承諾,就不要輕易許諾。
否則,失去的人心,如同潑出去的水,再難收回。
3.怒時不爭,是修為
《莊子》裡說:
「井蛙不可語于海,夏蟲不可語於冰。」
我們做不到讓眾人滿意,也沒辦法討所有人歡心。
三觀不同,無需強融;層次不同,無需辯解。
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淡淡處之即可。
宋朝有位宰相名叫富弼,因擅長辯論而聞名。
一日,一個窮秀才當街攔住富弼,語氣不善地道:
「聽聞你能言善辯,敢不敢回答我一個問題?
如果有人罵你,你將如何?」
富弼答:
「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聽後鄙夷地看著他,罵道:
「枉你熟讀四書五經,原來不過是個縮頭烏龜!」
富弼卻不羞不惱,不予理會。
秀才深感無趣,拂袖便離開。
富弼的僕人很生氣:
「這人太過無禮,您為何不反駁他呢?」
富弼答:
「此人明顯帶著怒氣而來,我若與他爭論,即便爭贏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
既是徒勞無益之事,我又何必與他相爭呢?」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也不是所有的人抬頭看到的都是同一片星空。
河魚懂不了「海風吹瀑布」,海魚理解不了「河岸微退落」,
既是如此,何須爭辯。
醉眼看花花也醉,冷眼觀世世亦冷,你笑世界笑,快樂源於心樂,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境遇,萬念皆心生,心浮則氣躁,心靜則氣平。
淡淡地對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風輕雲淡了,看淡了你就心寬了、坦然了、開朗了。
半醉半醒日複日,花開花落年複年,珍惜瞬息萬變的每一時刻,珍惜稍縱即逝的每一點情感。
讓自己擁有一份淡淡的情愫,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來,淡出一份坦然寧靜的心境來,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來,淡出一份綿延悠長的愛意來,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生活來。
路上時常有陰影,但抬頭總能看見光。我想做你的光,為你指引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