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過說:「自私是永遠存在的。」
「自私」是人的一種屬性,通常是我們對於一個人的定義,它不單單指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更包含著一個人的意識、動機、行為。
有很多人認為,自私的人,就是指那些斤斤計較的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特別小氣,因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
因為一點小利益,搶的是你死我活,這類人特別討厭,也經常被扣上「極度自私」的帽子。
心理學家表示:「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這只是浮於表面的淺度自私」,一個真正極度自私的人,根本不會用這麼低端的手段。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非常的自私,那麼無論怎麼偽裝,都會在這些地方露出一些馬腳。
一、熱衷道德綁架、利益至上
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二十不惑》裡有著這樣一個情節,薑小果給出生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王薇借了300塊錢,後來薑小果想換手機,於是讓王薇還錢,結果王薇不但不還錢,還裝可憐引起同學圍觀。
薑小果錢沒要回來,還被同學批評沒有同情心。
可轉眼薑小果就碰到了王薇在校門口的服裝店買衣服,薑小果再次要求王薇還錢。
不想王薇再次裝可憐,反咬薑小果 虛榮,不是真心缺錢,對於像她這樣缺錢的人來說,很不公平。
這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道德綁架,但極度自私的人就是會利用大眾氾濫的同情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別人無私奉獻。
道德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加穩定和諧,但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身上則會產生矛盾。那些利益至上的憑藉著道德帶來的便利四處謀利。
我們要學會分辨這些極度自私的人,盡可能的遠離。
二、被害妄想症、缺乏同理心
自私的人,往往整天想著的就是從他人,從集體那裡獲得好處,想盡辦法去侵佔他人的利益。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他們會「以己度人」的去揣測他人,以為別人也是這樣的,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惡毒的,都是不值得信賴的。
所以,他們從來不敢把自己的秘密交給別人,很難放權,不放心他人辦事。而且,這樣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被迫害妄想。
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的曹操便是最好的例子。眾所周知曹操睡覺的時候,不用枕頭而是竹筒。為了是當有人靠近他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腳步,以免自己被害。
曹操熟知如何損毀別人的利益成全自己,所以他也擔心有人用同樣的方法迫害自己。
他一邊害怕被人傷害,一邊又肆無忌憚的傷害著別人。
三、再小的利益也要爭奪
自私的人,最在乎的就是利益。利益無論大小,他們都會本能地去爭奪,哪怕是幾塊錢的事,都不放過。
他們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
這種想法會緩慢地改變他們的思維,三觀,讓他們變得斤斤計較,甚至會為了爭奪利益,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並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生。
自私的人都是怎樣形成的呢?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自私的形成背景是他在很弱小的時候,都是別人幫他,家裡人給他把什麼都做好,而他自己什麼都不用管。
當一個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是混沌的時候,包辦一切的家長讓他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圍繞著自己轉的。
長期以往,他便形成了自己必須得到的內心邏輯,即便成年以後,有其他觀念輸入,這種堅固的內心認識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看看那些在家長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有幾個懂得回報的。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怎麼去分辨這類人呢?尤其是要締結婚姻的人。
去對方家裡吃一頓飯,如果對方父母中有一方完全是甩手掌櫃,我勸你三思(男女都一樣)。
不要聖母心氾濫,沒有人能改變另一個人,除非那個人自己想改變。
在這裡勸誡那些喜歡溺愛孩子的家長,適度的讓孩子體會一些痛苦,因為只有他體會了別人的痛苦,當別人也有了這樣的事情,他才會理解體諒。
孩子的自私程度是可塑的,而成年人的自私則很難顛覆,遇到那種利益至上的人,還是儘量保持距離,免得惹到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