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江紅》
唐代末期,各地方節度使紛紛占山為王,成立割據政權,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次王國大亂斗之景象,在契丹、金國、西夏的包圍中,中原地區建成了寵文輕武的大宋王朝,即宋朝是與少數民族分天下的。
北宋雖被人稱為中原正統王朝,卻毫無王者之氣概,屈辱外交如檀淵之盟,北宋的危機終於在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引狼入室下爆發。南宋偏安一隅,多得抗金之猛將,其中就包括岳飛。
一、偏安一隅的南宋
時勢造英雄,英雄無非就是在炮火歲月中拔尖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而岳飛的傳奇根源在於南北宋之間的不連續交替,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全國的強悍士兵都被中央聚攏於汴京附近,邊疆已無衛國之兵,此一著是宋太祖為保中央之安危而出的下下之策,誰知後來宋人更加變本加厲,直接將文人的歷史地位拉至頂點,武功一事便迅速衰落下來。
到了靖康之變的歷史時期,北宋軍隊基本上已經被中央高層壟斷,成為名副其實的空殼軍隊,此時北宋昏君還妄想聯合女真族(金國人)收復陷於契丹的十六州,無非是自尋死路。女真人也順勢將計就計,滅了契丹再吞併北宋。「海上之盟」顯得是多麼諷刺。
公元1127年,金國撕毀盟約,開始大舉進攻北宋。一向以「和平外交」和「歲幣政策」著稱的北宋已經不堪一擊,這一點被女真人把握得淋漓盡致。在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後,北宋在事實上宣告結束。
康王趙構見勢行事,在宋太祖王興之地——南京應天府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正式建立。而岳飛的傳奇故事就是在南北宋之交時開始的。
二、英勇從軍,岳母刺字
據《金佗稡編》記載,岳飛年僅20歲就投身於軍旅生活,最初是應北宋徵兵處之徵,參軍討伐契丹。正是早年間的軍隊之旅為岳飛積蓄了大量的經驗,同時也鍛鍊了他的熊心虎膽。
隨宋室南遷後,岳飛正式擔起了抵抗金國的歷史使命,在此之前,民間傳說岳母在岳飛背後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其中有何玄機。
追根溯源,歷史上最早關於岳母刺字的故事起於元代《宋史本傳》,根據史學家們的劃分標準而定,該書完完全全是一本野史,而野史的資料往往不作為參考,同時目前人們在宋代史書上尚未發現任何有關刺字一說的記載,這就成了歷史的疑案。
在民間流傳的版本中,稱岳母在刺字時刻意不加上「國」字中的一點,代表國內無主,此為滑稽之談。要知道「國」字的繁體字寫法是「國」,就算去掉一點也與「主」字牽上一點關係,這種說法更多是建國提倡簡體字以後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此外,《宋史本傳》貌似還揭露出了另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岳飛背後的四個字竟然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這好比將一顆巨石投進平靜湖水之中,後人所謂「精忠報國」之說不過是由於通訊方式之落後,人們在口耳相傳之時出現了錯漏。
而到了明代,且不論是否有字,就連刺字的主角便從岳母變成了岳飛的部將,一場母親言傳身教、兒子擔民族大義的故事變成了軍旅紅歌,見於馮夢龍的《精忠旗傳奇》。
如此說來,難道後人真的將岳飛背後的字一直錯念了幾百年?這種說法目前看來之前是存疑的,可信但不可全信,可疑但不可全疑。忠義之軀、鋼鐵之魂也抵不過苟且偷安、貪生怕死之徒。
三、精忠一生,葬於奸佞
不管岳飛背後是否有字、字為何字,都掩蓋不了岳飛上陣殺敵、一心為守護身後南宋的萬家燈火的英雄事跡,而這場曠世傳奇的背後也連接著巨大的悲歌,那就是南宋統治者的蠢鈍行為。
從抗遼到制金,岳飛窮儘自己短短的一生,不料背後卻有秦檜這一小人的口舌之刀。要知道,歷史上所有王朝的衍生王朝都是前朝的殘次品,至少在軍事上是如此,南宋的軍隊並沒有強於北宋。基於此,國內自然而然產生了兩種聲音:主戰還是主和。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說岳飛等一線將領是支持與金國兵戎相見,以死捍衛祖國尊嚴的,然而國內諸如秦檜等肉食者都希望減少戰爭,以免心力交瘁。於是,秦檜便向皇帝上小奏摺,大論岳飛的不是。
秦檜的進言為皇帝的軟弱提供了屏障,二者相互勾結,致使岳飛腹背受敵,前有金國軍隊的兵戎相向,後有國內統治高層的無情背叛。很快,岳飛被中央緊急召回,宋金戰爭暫時停止,岳飛沒能活到第二年的春天。
可笑的是,南宋沒有因為岳飛的死而得救,反而打擊了抗金的士氣,南宋就在一片消沉之景下迅速崩塌。
小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精忠報國」不足說,「盡忠報國」又何妨,難道一字之差會對岳飛捨生忘死、英勇抗金之事實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嗎?不會,這反倒是對岳飛民族英雄之形象的進一步鞏固。
靖康恥,北宋之殤;岳飛死,南宋之痛。縱使南宋文人風骨遍地,文化成就功高蓋千古,奈何在國家大義、大忠大奸之間昏了頭腦,一樣為後人所詬病,這之間又豈能相互抵消?
岳飛等人是芳名永存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朽的精神標杆之一,中國若儘是此等人才,民族騰飛不過指日可待。吾輩之擔當,何不明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